黃旭微設計的長江一橋鐵欄圖案手繪稿,左起第一幅情趣用品《紫藤》被採用記者彭年 攝
  黃旭微生前工作照,攝於1988年11月房屋二胎記者彭年翻拍
  上西服世紀50年代李一夫素描畫
  李一夫抗癌食物排行所繪橋欄設計寫生手稿
  記者 彭年攝
  記者蔣太旭
  丹鳳朝陽、雄雞報曉、鳥語花香……數“一橋”欄桿上的雕花,是許多武漢人難忘的童年記憶。“一橋”正橋兩側欄桿膠原蛋白近200多塊“鏤空浮雕”是如何誕生的,這些將西方鑄鐵雕花技藝與中國傳統剪紙、國畫藝術熔於一爐的雕花欄桿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?記者尋訪當年設計者及後人,首次披露半個世紀前的花欄手稿,講述一群人與一座橋的世紀情緣。
  檔案
  長江大橋雕花欄桿
  創作者:黃旭微 李一夫 等
  創作時間:1956年-1957年
  落成時間:1957年
  徵集:主題為“百花齊放,百鳥爭鳴”
  武漢長江大橋正橋長1157米,橋面兩側外欄全部採用了灰色鑄鐵橋欄,每隔七八米就鑲嵌有一塊鏤空花欄板,全部採用中國傳統寓意吉祥的圖案,如丹鳳朝陽、孔雀開屏、雄雞報曉、鳥語花香等。
  88歲的大橋橋頭堡設計者唐寰澄數年前曾向記者回憶,大橋護欄板當時公開征求設計方案,最終確定了35種圖案,由武昌造船廠翻模鑄造。
  唐老之子唐浩說,當年的徵集工作由父親具體負責,徵集的主題是“百花齊放,百鳥爭鳴”8個字。由於時間較緊,當時徵集到的作品數量有限,大多數圖案均在橋欄上出現了2次,極個別圖案如孔雀開屏等則出現了3次。
  唐浩聽父親講,每幅入選作品的設計者獲得了50元獎金。這在當時,相當於一名普通職工一個多月的工資。
  情緣:武漢美工設計6幅作品應徵
  長江大橋雕花欄桿作品《紫藤》,設計者是黃旭微。靈動的小鳥,生機盎然的藤蔓枝葉,融匯了中國剪紙與國畫藝術風韻,大橋上其他欄花風格均與此一致。
  黃旭微的女兒黃慧說,父親當時是武漢市美術設計公司美工,聽說大橋徵集花欄圖案,非常興奮,精心創作了蘭花、太平鳥、菊花、海底世界等6幅作品應徵。
  黃慧向記者展示了其父生前保存下來的5幅應徵手稿,其中的一幅手稿下端,作者寫有說明文字:“武漢長江大橋欄桿花板《紫藤》(已採用)。黃旭微設計”。落款時間為1957年7月。
  黃慧說,當年武漢糧票上的“武漢市地方糧票”幾個字就是由父親所書。黃旭微1993年在漢去世,創作《紫藤》時年僅30歲。
  “只要有機會,我就會帶孩子來這裡看看。”黃慧動情地說:“父親雖然走了,但他的作品在大橋上留了下來。”
  傳奇:大會堂湖北廳總設計師留傑作
  到底有多少人、多少幅參與了橋欄花板的徵集與設計,如今已很難確切查證。中鐵大橋局顧問餘啟新告訴記者,他的岳父李一夫先生也有六七幅作品留在了大橋上。
  已故的李一夫曾擔任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設計裝飾工程總設計師。夫人梁培裕女士是梁漱溟堂侄女,現已96歲。
  餘啟新告訴記者,岳父、岳母曾在香港開設工藝美術工作室,新中國成立後,他們響應國家號召,回到武漢,參加新中國建設,岳父牽頭籌建湖北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,並擔任系主任。大橋建設時,他接受了組織安排的“政治任務”——擔任大橋欄桿裝飾和橋頭堡大廳穹隆的圖案設計工作。
  “岳父經常通宵達旦,先通過寫生將所要表現的花草畫下來,然後通過變形、裝飾,反覆修改後完成花欄手稿。”餘啟新說,一兩幅當年的寫生手稿得以保留至今,其餘手稿在“文革”中散失。
  揭秘:鑄造多套雕花欄桿備用
  “大橋花欄的設想,其實最開始是計劃在江漢橋建設中實施的。”作為橋梁史專家,餘啟新向記者披露:“江漢橋”(江漢一橋)比長江大橋提前2年建成通車,作為長江大橋的配套工程,“江漢橋”是長江大橋建設的“預演”,其多項工作帶有“實驗性質”。不過,“江漢橋”花欄設計後因故取消。
  餘啟新說,考慮到將來的維護,當時在武船翻模鑄造的雕花橋欄不止一套。所以每次發生受損事故,雕花橋欄能很快更換。
  武漢鐵路局武漢橋工段大橋車間負責大橋的日常維護工作。該車間一位劉姓負責人透露,當年的備用欄花已經沒有了,所幸近10年來,大橋未發生欄花受損事故。
  生前好友透露
  後續>>>
  後續>>>
  “小白象”作者象雕手藝學自印度
  記者宋磊
  本報17日報道《中山公園“小白象”43歲了》,引起廣泛關註。“小白象”作者周桐生前好友、同事胡德彰老人看到報道後致電本報,表示願意講述他對周桐的回憶。昨日,記者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,在病床邊採訪了胡德彰。
  拜師印度雕塑家
  胡德彰今年81歲,離休前任武漢市塑料研究所副所長,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任職於武漢美術模型廠,與周桐共事多年。胡德彰說,周桐喜歡做大象,不僅創作了東湖白象、中山公園白象,還設計過不少大象造型的搪塑玩具。
  胡德彰回憶周桐的講述,1944年,20歲的周桐加入中國抗日遠征軍,奔赴緬甸戰場。第二年,遠征軍遭敵軍重挫後撤退,周桐隨遠征軍一支部隊撤退到印度,並駐扎在該國某地。
  在印度期間,周桐結識了一位印度雕塑藝術家,並拜師學藝,他的雕塑處女作就是一尊小象泥雕。周桐曾告訴胡德彰,印度學藝那段時間,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,他希望用作品還原那段記憶。胡老認為,這是周桐對大象情有獨鐘的主要原因。
  他創作的象鼻為何朝天
  據胡德彰回憶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武漢並無大象。周桐曾說,他做大象雕塑全憑在印度的記憶和速寫記錄。
  胡德彰說,周桐做過不少大象,無論是公共雕塑還是搪塑玩具,無一例外的都是象鼻朝天。如此造型有何喻意?胡德彰回憶周桐對此的解釋,在印度生活期間,周桐發現大象是當地人的搬運工具,總是低頭垂鼻。而周桐個性極強,有一種倔強、不服輸的精神,厭惡那種受制於人的奴態。於是,他創作的大象抬頭揚鼻,精神昂揚,表現了他對自由、自強精神的渴求。
  1978年,周桐因肝癌去世。胡德彰記得,在生命最後一年,周桐依然平靜、淡然,並計劃回老家鳳凰,做好最後一批藝術創作。  (原標題:“爸爸的《紫藤》留在了大橋上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57oubjj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